fiber cable

你想知道的海底電纜秘密 | 深海中連結全球的資訊網

登登登~~ 收到 line 通知訊息

通勤時滑開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睡前躺在床上打開 Youtube、Netflix 開始追劇

隨時開著 Spotify、KKBOX 聽音樂

無聊時打開直播串流平台打發時間

上面這些情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呢,這些隨時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到底是怎麼辦到的,今天T大就要來告訴你有關於海底電纜的秘密,為什麼僅僅靠一台手機、平板或電腦就可以輕鬆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消息?

把你我串連起來的,靠的就是一條一條的海底電纜,事實上,你看不到的網路世界並不是無線的,而是靠深海中這些數不清的海底電纜線連接起來的。截至2020為止,全球已經有大約380條的海底電纜,總長度也已經超過120萬公里,這個距離就相當於繞地球30圈,生活在如此便利現代的我們,就是因為有這些海底電纜把所有即時資訊相互傳遞。

海底電纜就像是一條條的超級高速公路一樣,哪怕上千上萬公里的距離,也大約只需要一秒鐘的時間,想像一下你想要發個訊息給遠在地球另一端的親朋好友,送出後他們馬上就可以收到你的訊息了,但你的訊息卻是經過了基地台、機房、海底電纜等等管道,迅速繞了大半個地球送到對方手上。

 

–鋪設圖片–

說了這麼多那你一定很想問T大,海底電纜到底是怎麼鋪設的呢?

其實前期的調查工作非常重要,不僅繁鎖而且非常耗費時間,因為海底的地形非常多樣,有高山、低谷、軟泥蓬鬆的表面甚至是堅硬的地形,在鋪設海底電纜的時候需要非常的細心,盡量都選擇平坦的表面,並且也要避開沉船或是大型廢棄物,還需要留意珊瑚礁等海底生物活動的環境,接著在實際進行舖設的時候會使用海底挖掘的機器將表面挖出一條溝,接著把電纜放到溝中並讓流沙覆蓋住,掩蓋起來後留在深海底中串連起全世界的網路。

那在深區與淺區的海中鋪設海底電纜有沒有差別?

跟大多數人想到的或許不同,淺區的海底電纜比深區還要來得粗很多(如下圖),也有更多層的防護裝置,原因是深區的海流較為穩定,而且魚群等海底生物沒有那麼多,不像淺區更容易被生物、漁網甚至漁船破壞纜線,也因此淺區的電纜線會將表面挖開埋設到下層並覆蓋著,這樣也可以避免被漁船拖網或船錨給勾住。

 

–衛星V.S海纜圖片–

以前我們熬夜看王建民打球的時候,不都是顯示衛星轉播嗎?
是的,以往確實是用衛星轉播的方式來轉播,但是常常會有延遲或不穩定的情況發生,所以自從光纖技術被普遍使用後,陸續開始使用海底電纜的方式來傳送即時資料了。

那究竟衛星跟海底電纜到底差別在哪,為什麼海底電纜會比較穩定呢,就讓T大分析一下。

 

–地震圖片–

 

海底電纜除了可以讓你上網或傳送資料以外,也算是幫我們偵測地震的好幫手哦,怎麼說呢?
我們會將偵測地震的地震儀放在海底,由於地震儀的位置跟海底電纜非常的接近,所以可以很即時的把偵測到的資料傳回到資料中心,再即時發送緊急訊息到你(妳)的手機上,雖然只有短短幾秒鐘的差距,但能夠馬上防備地震以及海嘯的來臨。

海底電纜就像是一群在深暗伸手不見五指的海底默默工作的工人,無時無刻為你我付出,24小時全年無休就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連結得到全世界的資訊。

海底電纜這麼神奇而且對我們的生活便利影響這麼深,難道就不會發生意外的狀況嗎?舉例來說,2006年台灣發生的一場大地震,直接造成附近海域10多條的海底電纜線斷裂,這次天災直接影響附近區域一整個月無法正常連線上網。另外,發生在今年馬祖附近海底電纜被船隻挖斷,直接導致馬祖莒光民眾數日無法看電視,也造成通話、網路與基地台等等受影響長達數週。

種種意外的情況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對我們的影響一定非常巨大,再來T大就要分享海底電纜如果斷掉要如何維修,在茫茫深海中的海底電纜,承受著高壓力的水壓,所以鋪設跟維修都非常困難而且耗費時間長,一但需要維修時,要先從廣闊的海床中找到那條電纜,使用機器探測損壞的地方,再使用大型機具把電纜打撈上來,讓技術人員維修並檢測,完成後再把電纜重新放回海底,光是想像就是一場艱難的任務!

T大說海底電纜 – 五大之最

* 史上第一條海底電纜(圖片:早年海底電纜用銅線材質)

留下您的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回到頂端